首页  >>  艺术家  >>  综合

于吉普(/19)

2014-08-13 13:39:21 5110人参与 0条评论

青年雕塑家于吉普

于吉普

作者:文小青  稿件来源:思潮艺术网  日期:2014-08-13

于吉普 (教师,青年雕塑家),原名卓勇,河南杞县人,个人事迹收编杞县地方志《杞县人物大典》。持有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资格证,中国美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,副研究员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,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会员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雕塑学会会员,河南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。从事陶瓷、雕塑艺术创作,以及城市公共雕塑设计。

艺术家于吉普是这样一个人,刚接触时,感觉有点冷,他似乎不是很有亲和力。一大帮朋友在一起,即使都是最熟悉的,他也不会出现在中央,成为焦点。他总是在一旁,静静地看着最活跃的那个人。

他没有太多的话,但是他的作品却将我们的内心暴露在阳光下,接受考验。

思考多于表达。他的思考都在手中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,这个形象有时抽象,有时具象。

在他眼中,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,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缺少点东西,善于从残缺中发觉美与内涵。

他总是调侃自己是“苦出身”,总是被包围在悲伤的氛围中。米开朗琪罗说,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。在吉普的眼中,人们拥有同样的愁苦和凄凉,如同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。

伤感一直弥漫在他的作品中,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,就是残缺美。在吉普的作品中,我们几乎找不到完美的形体存在。他创作时注意空间在作品中的作用,他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就在形体的空间中,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,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。

他的作品能够触碰到我们心灵深处敏感的神经。在当今的社会中,压力一直在考验我们的心脏极限。装逼、耍酷,成为我们的硬通货。当我们看到吉普的作品,不管是梦幻的,抑或是写意的,几乎所有的面部表情都是略带忧伤的,哪怕是张嘴大小的弥勒佛,我们都能听出他笑声背后的伤感。

他触碰了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。

我想知道的是,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沉重的悲伤。他幼年家贫,学生时代背井离乡,独自在外求学,物质的缺乏加之少年的孤独,使得他总是早于同龄人去思考更为深刻的问题。这也促使他需求精神上的寄托,他希望在书籍中寻找到落脚点。

“买书几乎成了他的癖好。”他的同学,同为艺术家的李火这样说。

哪怕是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,他依然不惜花上几百元去买书。他浩淼的精神世界里,他找到可以引起心灵共鸣的元素。他读尼采、叔本华、康德,读罗丹、米开朗琪罗、亨利摩尔,哲学著作的论述像是在剖析他自己的心灵,在雕塑大师的作品中,他压抑的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。

当积累到满足的时候,他需要宣泄。顺手捏上一件作品,是他最畅快也是最佳的途径,他似乎有些不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愫。

年轻的心,总会出现狂躁不安,他还年轻,内心的火山随时迸发,每到这时,他会不安。原来生活的沉淀就会蠢蠢欲动,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他脑海中飘过,一把泥,瞬间将来不及飘走的人物定格在桌面上。

看到这个有些粗陋,却又表达空灵的面庞,他想起一个人在外求学的时光,对故土的怀念,对乡野的欲望,总使他焦灼不安。他想到了还乡。对,也许只有还乡,才是对故乡的交代。他的心也随之安静。

但有些时候,他有总是出现一些莫名的想法,这些奇怪的东西也会绕的他寝食难安,他随手摆弄,一件造型唯美的艺术品就出现了。当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,他有些恐惧了,“我到底在做什么?我想要表达什么?”

一件艺术品,非要表达高深的内涵吗?也许我们是在作茧自缚。因为陆游曾曰过: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”总是有人为了各种目的,给艺术带上各种沉重的枷锁。

正在他为了自己的作品焦躁不安时,他的一位朋友却被他的作品感动了。这位朋友也是位80后,吉普的作品不自觉的传达出情感,在朋友这里引起共鸣。同为80后,他们的成长道路,内心世界对世界有着共通的体验。这种体验让他们成为知音。

还有什么比遇到知音更为欢乐的呢?

当我们都在拥挤的空间内,梦被积压变形时,吉普的梦还是变幻的,瑰丽的。

奇异多变的梦境,成为他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。

也许有时太过忙碌,一旦静下来,他猛然想起,自己好久没有梦了,他对梦有着怀念。

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美梦,不过都是在童年,而而立之年的吉普,依然有梦。有梦就有期盼。想要得到的东西得不到,无助的感觉让他惴惴不安。他对梦有着强烈的好奇,想把奇怪的想法表达出来。

他有一个代表作《云之殇》,底座的支架上是天上的云。吉普将云幻化为一个躺在空中的女人体,来表达他内心的向往,看着这光怪陆离的世界,想想瞬间能失去的和瞬间不断变化的东西总是那么多,悲伤涌上心头。

不仅仅是悲伤,还有无法言说的纠结。作品《梦者》,一个压扁的造型,人的内心被挤压成空洞的形体。吉普总是用反向的艺术语言,表达言之无尽的内涵。

吉普所有的作品,都是通过自我内心的体验,来折射对芸芸众生的关注。

跟吉普熟识之后,我把疑惑告诉他,为什么总是关注内心的纠葛,不去做抓眼球的题材,比如,有争议的小姐、诱人的女人体。

吉普说,他想通过点来反应面,而他的经历与感受,并不愿意去哗众取宠。

我想他是对的。他比同龄人对事物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。

但是后来我发现,他关注共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里感受。他会在凉风习习的夜晚,去附近的都市村庄,在大排档,观看夜色中匆忙而过的身影。他会远赴人迹罕至的山区,体验寂寞的心境。

因为他对佛教道教的空灵,对看不到的东西有更多思考和敬畏。他永远不会忘记,去青海写生时,小喇嘛的形象给他带来的冲击。于是他的代表作多了一件《空间的探索》,空间是喇嘛,外面是男人的形象。正如他很多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样——痛苦失落,悲伤忧郁。

了解吉普的艺术家说,他总是刻意回避物质社会带来的浮躁,也正因为此,他的作品能让人同他一起,回归宁静。

吉普仍然行走在对生命本真探索的道路上,寻找内心本质的东西。“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没有宣泄完,寂寞、失落、悲喜、矛盾、夹杂着些欲望,当这些涌到我身上时,我只想在工作室中玩弄那些带有生命的泥土,我觉得那些带有生命的泥土在我的手中来回的揉动,是我与生命对话的一种直接形式,也是对那种内心孤寂和矛盾时的一种发泄。”

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艺术家,他们做抽象,超现实,浪漫,也做别的东西,把东西浓缩为自己的一个符号,他们身处变革之中,如果走好,很快就大批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身在石佛艺术公社的艺术家李火说:“他的状态是最让人羡慕的,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事,我们需要认真修炼才能达到这种状态,而他就出在这个状态中。”

对于雕塑艺术家来说,走进大众的视线中,似乎还有一段路要走。雕塑展览并不比书画展,但从展览的准备来说,展台场地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。这并不是策展人喜欢干的事。

好在,最近几年雕塑艺术开始热起来了,越来越多的艺术雕塑出现在城市的角落,出现在家庭里的博古架上,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和收藏架上雕塑,这是否是人们审美水平的也提高?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希望能看到艺术家于吉普能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。
往期回顾
思潮艺术
关于思潮
收藏通道
联系我们
意见反馈
手机阅读
Android安卓客户端
iPone苹果客户端
商务合作
广告合作
寻求报道
合作伙伴
关注我们

思潮艺术网 版权所有 © 2010-2014   豫ICP备14015726号